清初,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,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,統一歸于直隸省管轄。
清康熙三十七年,玄燁去盛京謁陵。途經敖漢,見"敖漢及奈曼諸部田土甚佳,百谷可種",便諭令:"向因牧馬之地不可種谷,未曾退耕者,命酌留草茂之處為牧地,余可墾耕,農牧兩不相妨。"是年冬,清廷遣官至敖漢、奈曼、翁牛特(今紅山、松山、元寶山區)"教之以耕",是為清代幾次東北移民實邊之始。
清雍正元年,于直隸省北部熱河上營(今承德市區)設熱河直隸廳,仍屬直隸省,第二年設熱河總管,管理東蒙民政事務,赤峰地區歸于熱河廳管轄。
清雍正七年,清廷析熱河直隸廳以東八溝地區(今平泉縣)建八溝廳,管理卓索圖、昭烏達盟兩盟漢民事務。
清乾隆五年,置熱河道(治所承德),領承德府及卓索圖、昭烏達兩盟境內的府、廳、州。
清乾隆七年,承德直隸州復改為熱河理事通判廳,并于八溝廳設烏蘭哈達巡檢員。有張、馬、白等10戶回民自山東等地遷來赤峰定居,后人稱“赤峰回民十大家”。伊斯蘭教也自此傳入赤峰。翌年在西橫街西側建土房5間為活動場所。乾隆十二年(公元1747年),仿照奉天清真南寺(今沈陽清真南寺)擴建為磚瓦結構,即今清真北大寺,是由保鏢商馬汾鄉老派阿訇到關內、新疆等地“斂布施”湊錢修建的。
清乾隆二十二年,哈達街(今紅山區老城)已初具規模。由于清初招墾及雍正初年"借地養民",漢人大量涌入,哈達街已成為關外農商各界輻輳之地,“九街三市”漸而形成。9街是:頭道街、二道街、三道街、之后又建四道街、五道街、六道街,為東西走向橫街;西橫街、東橫街、興隆街為豎街。3市是:馬市,在二道街中段東頭街心,到光緒年間每天有一、二百匹馬上市;糧市,在今東橫街南端,后又辟兩個小糧市,3市日進出糧車百余輛;菜市,位于五道街南門外,和六道街西屯東口,每日清晨農民進城售菜,市內零菜攤都來此批發。由于人多,賣切糕、豆腐腦、果子、面茶、哈達餅、火燒、糖包等小販也來此出攤叫賣,市場異常繁榮。
清乾隆三十三年,元寶山煤礦開采(今元寶山區元寶山鎮)。起初是以鐵匠手藝為生的山東平凌縣王、李師徒二流民發現的,組織50余佃戶打一斜井,兩個月后出煤。這就是迄今擁有6000名職工、年產百萬噸大型煤礦元寶山露天煤礦的前身。
清乾隆三十九年,析八溝廳,置烏蘭哈達廳、塔子溝廳。烏蘭哈達廳治所哈達街(今赤峰市紅山區老城),轄昭烏達盟翁牛特(今赤峰市翁牛特旗、松山區、紅山區、元寶山區)、巴林(今赤峰市巴林左、右旗及林西縣)、阿魯科爾沁(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)、克什克騰(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)、札魯特(今通遼市扎魯特旗、開魯縣)諸旗;塔子溝廳治所塔子溝(今朝陽市凌源市區),轄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(今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)、喀喇沁中旗(今赤峰市寧城縣)、喀喇沁右旗(今赤峰市喀喇沁旗)、敖漢旗(今赤峰市敖漢旗)、土默特左旗(今朝陽市北票市、阜新市西部)、土默特右旗(今朝陽市區、朝陽縣)、奈曼旗、庫倫旗。
清乾隆四十年,析塔子溝廳東部為三座塔廳,治所朝陽城(今朝陽市區),現赤峰市敖漢旗屬之。
清乾隆四十三年,清廷升熱河直隸廳為承德府;八溝直隸廳改為平泉州;三座塔廳改為朝陽縣;塔子溝廳改為建昌縣;烏蘭哈達廳改為赤峰縣。以理事通判管知縣事,一并隸屬于承德府。
清道光十五年,天主教始傳入赤峰地區,由北京法國遣體會士傳入,當時赤峰天主教歸奉天(今遼寧。┙虆^管轄。
清咸豐八年,赤峰縣知縣李吉昭、駐軍統領呂本源倡導,由駐軍出人,市街八大行業商紳捐資,沿英金河南岸修筑土石防洪堤壩,約8華里。
清咸豐十一年,朝陽縣農民起義隊伍,在劉煮、李鳳奎率領下,夜襲赤峰縣城,砸囚獄,焚衙署。四月下旬,起義軍被清軍克星阿鎮壓下去。
清光緒十三年,赤峰二道街東段路北天主教堂(即今赤峰天主教堂)建成。
清光緒十七年,金丹道首領楊悅春(今敖漢旗金廠溝梁鎮設力虎村楊家灣子人)率眾起事,起事后風起云涌,聚數萬之眾,攻王府,燒教堂,很快蔓延赤峰、朝陽、平泉、建平4州縣。在赤峰,“環縣數十里內村鎮被強占,被圍緊急”。清廷聞訊大為震驚,急命直隸總督李鴻章飭令提督葉志超統兵進剿。同年末,金丹道起義事平。
清光緒二十七年,清廷決定推行新政,要求中央和地方大員提出方案,從關內大批移民墾殖,“以實邊陲”。
清光緒三十二年,赤峰縣郵政局設立,通郵至承德、圍場、烏丹、經棚、朝陽、凌源等地。
清光緒三十三年,清廷根據熱河都統廷杰的奏請,升赤峰縣為赤峰直隸州,治所在哈達街。首任知州朱墀生。同時置開魯(今開魯縣)、巴西(翌年3月17日改稱林西,今林西縣)、綏東(今庫倫旗)3縣,其中開魯、巴西隸赤峰州,綏東隸朝陽府(今朝陽市)。
清宣統三年,辛亥革命爆發。哈達街各小學組織宣講隊,高唱“驅逐韃虜,還我山河”,“推倒滿清,建立中華民國”等口號,夜間,組織200余名學生和工商界人士挑燈游行。